新時代融合出版人才隊伍建設路徑
以大數據、云計算和AI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給傳統出版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挑戰,也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動力和機遇,加速了融合出版的推進步伐。將壓力變成動力,需要思想的轉變;將挑戰轉成機遇,需要能力的提升。無論思想的轉變還是能力的提升,都是人的升級、人的認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升級,都是人才隊伍的迭代和建設。
新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出版人
面對新的甚至顛覆性的出版形勢和市場格局,作為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產品和服務的出版機構,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緊貼市場。如果因為未能很好地為Z世代和α世代的人群提供出以他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呈現的產品和服務,而讓他們與優秀的內容失之交臂,這不僅是出版業的損失,更是出版人的過錯和失職。
如何更好地為新時代的人群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培養新時代的出版人,建立起一支滿足時代需求的出版人才隊伍。新時代的出版人不僅具備扎實的編輯能力,還需熟練掌握和應用數字技術,能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出版的創新和發展,同時,新時代的出版人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用戶服務意識,善于尋求讀者需求、長于為讀者服務、擅長沉淀垂直用戶,有效提高產品體驗性、滿足用戶需求,和上下游關聯環節協同發力,有成熟的市場化運營模式。
內容建設是出版發展的核心要素,科技賦能是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新時代融合出版需要的就是既能組織優秀的內容生產,又能以數字新科技讓這些優質內容活化、廣為傳播,讓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愿意看、愿意轉發、愿意傳播、愿意交流,讓優秀內容入眼入腦入心、啟智增慧、培根鑄魂。
在重點產品線培育和出版品牌打造中培養人才
重點產品是出版社建立并樹牢品牌的根基,也是推動內容生產的核心競爭力,重點產品線的布局和打造更是出版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生產的圖書不能構成規模、組成體系、形成品牌,集成產品線,就無法在渠道和讀者中形成深刻印象,會影響出版社生存之基。而合理的產品線布局,有助于形成專業特色并不斷推陳出新,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從自身實際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保持戰略定力,不跟風、不易轍,圍繞自己科學論證后確定的產品線,沉下心、俯下身,結硬寨、打大仗,與高端作者同行、和市場變化共舞,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持續對精品的執著,持續對獨特出版資源的打磨,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產品的積累,產品線會日漸豐厚,品牌會日漸形成,而人才隊伍也會水到渠成,堅實的人才隊伍又會賦能產品線和品牌。
“書法中國”是河南美術出版社著力打造的重點產品線和品牌,依托10多位書法專業編輯,通過長期堅持和中國書協、高端藝術機構、博物館合作,以重點項目、一流作者推出精品力作,進而聚集更多高端作者,出版了一大批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經典碑帖、古文字整理及書法理論出版物。在書法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進入全國前三,書法類動銷品種超過1000種,每年新增品種100種以上。在書法品牌不斷培育過程中,這些編輯也快速成長,團隊中有河南省青年書協主席1人、中國書協會員4人、省書協理事3人,其中一位同志已成為該社負責書法類內容生產的副總編輯,另一位同志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編輯的《陳方既書論選集》獲中國出版政府獎。
在項目建設與運營中培養人才
重點項目在各出版社的比重越來越大,組建項目專班、堅持項目化運作已成為不少出版社戰略轉型的重要抓手。通過組織架構調整、編輯部門重組以及項目團隊建設、流程管理,實現項目在人力、物力和資金方面的全面支撐和優化配置,確保項目能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高效完成;同時,抽調能力強、有培養前途的精干編輯任項目操盤手和經理人,在整體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充分授權,在項目運作中鍛煉其專業能力和綜合管理協調能力。
“讀懂中國畫”是河南美術社的融媒出版與傳播項目。項目以美育精神為內核,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呈現優勢,實現“一本書看清、讀透一幅傳世名畫”。目前已出版圖書5種,發行9萬余冊、碼洋800萬。項目聚焦全媒傳播,不斷深化“邊傳邊編,先傳后編”出版模式,策劃推出各類宣傳文案、視頻100余條。其中,閱讀量突破10萬的40余篇;突破50萬的20余篇;突破100萬的10篇。2024年4月,《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與“與輝同行”合作,實現了5分鐘銷售破萬冊的佳績,帶動圖書進入當當全品類圖書熱銷榜前三。此外,項目探索“內容+課程+場景服務”模式,攜手開封、洛陽市新華書店,打造沉浸式研學課程,全網總計播放2000萬次,實現了出版內容的有效傳播和課程的活化。通過項目的鍛煉,負責項目內容的兩位同志已成為社里的中層,分別負責傳統文化的內容生產和全社的融合出版,而負責項目整體營銷宣傳的同志已成長為社里分管生產經營的副社長。
積極探索名人工作室制度
將名人工作室打造和名編輯培養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構建創新驅動、充滿活力、開放包容、富有創造力的生態,是打造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也是滿足新時代出版業高素質編輯培養的迫切需求。
劉運來是國內著名的裝幀設計師,所設計的圖書先后7次獲得“中國最美的書”,在業內很有影響力,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河南美術社對“劉運來工作室”充分放權,將工作室視為獨立運營的公司進行管理,抓大放小,抓導向、管質量、定指標,權力能放盡放,尤其是人權、財權、經營權不過多干涉,充分調動劉運來本人及工作室核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工作室以“內容+科技+服務”為方向,探索“出版+藝術品+展覽+衍生品”等多元業務路徑,秉承讓藝術資源和出版資源互通共融,實現一次創意多產品開發、多形態展示、多渠道運營,已初步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出版創新體系。工作室負責同志也成長為社里的副總編輯和設計總監。
關于人才建設幾點思考
單位主要領導要善于“助人成事”。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將單位的發展與員工的個人成長緊密結合,多措并舉,把單位打造成員工干事創業的平臺;幫想干事、能成事的人成事;幫想干事而能力不足的人提升能力,成為想干事、能成事的人;將單位的優質資源向有干事之心、有成事之能的人傾斜,讓他們成事、持續成事,更讓優質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鼓勵創新。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就像1440年古登堡發明印刷機一樣,深刻影響著出版行業的變革,科學技術和生產工具正在顛覆傳統出版的生產流程,這種革命性的創新加速推動行業生產力提升,活化了出版業最核心的價值——內容,新技術在為出版業賦能、為出版人賦能。處在這樣的時代,從事這樣的事業,與其被動適應,不如主動出擊,必須躬身入局,積極參與,鼓勵員工創新,讓科技賦能出版,以適應數字化出版和傳播的需求。
發揮考核評價“指揮棒”的作用。調整培養和考核機制,通過考核引導培養編輯的“兩專多能”,即在編輯專業和學術專業方面成為“專家”,在相關的多個領域成為“能手”。考核結果體現能者優、庸者中、劣者差,運用考核結果要體現優者獎、中者平、劣者罰。什么樣的人是企業發展的瓶頸,就培養什么樣的人,補短板;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就培養能強化這種競爭力的人,拉長板。讓短板不短,讓長板更長。
平衡好培養和引進。培養,就是選拔具有潛力和發展空間的后備隊伍,通過參與項目運營、專業培訓、“傳幫帶”等方式,提升其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把潛力股變成績優股;引進,就是圍繞編輯策劃、融合出版、全媒傳播等重點領域,引進一批可獨立運作、獨當一面的成熟“成才”。通過引進新鮮血液和內部培養,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為可持續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和支撐。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如果我們固守傳統出版理念與運營模式、堅持出版就是“白紙黑字”,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目前的每一天都是歷史上最不好的一天;但又是將來最好的一天,如果我們滿懷熱情擁抱變化、歡欣鼓舞與數字新科技共舞、信心百倍投身融合出版,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現在的每一天都帶來新的機會,對每一天都充滿憧憬。無論如何,出版是一個肩負深厚歷史使命的行業,要不斷挖掘、梳理各類內容資源,不斷活化、呈現各類內容資源,創造、輸出豐富的文化產品和知識服務。出版業一定是在具有充足人才隊伍的基礎上,立足文化自信,以內容建設+科技賦能為路徑,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發好中國聲音,推動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作者:王廣照 河南美術出版社)